初七那天
周宏松在成都的院子里看一对斑鸠喝水
它俩每天来龙园
清晨五点半一次
傍晚四点半到五点一次
这是龙园的日常
两年前
周宏松在北京
五点半出门
晚上十二点到家
是他那时的日常
他在北京呆了五年
买了房
是上市公司的董秘
但北京的日常并不愉快
你懂的
在北京 那种大城市的不愉快
两年前
他卖了北京的房
到了成都
帮朋友一起做房产项目
同一年
他和朋友去文殊院喝茶
偶然撞见龙园
当时,这个园子隐秘在一间会所内
一个会费50万的那种地方
这间老宅
真正的主人是巴金先生的爷爷李竹西老人
后来文革来了 换了主人
再后来 成了首长府邸
再后来 成为私人会所
再后来 成了今天的龙园
最后,正式更名为「上喜龙园」
老宅的改造比想象的复杂
首先 因为是国家文化遗产
所有改造需要政府相关机构批准
一个30多人的专家团
给设计师的改造方案提出了200多条修改意见
最早的方案
是青砖和玻璃砖
每个房间带着阳台
修改方案也跟着修改了200多遍
接着是老房子内部的拆除过程
设计师胡若愚先生原计划15天拆完
后来请了两位老匠人
用了两个半月
最后是重修过程,整整用了13个月
龙园1180平米
是典型川西穿斗式木结构的三合院落
南北向五开间
西侧四开间
东侧是凉亭和游廊
分前、中、后三院落
原来主色调为红木色
门窗雕花样式,光线很难穿堂入室
设计师没有改变龙园原来的格局
1000多平 五间客房
对 只有五间客房
所有门窗全被拆除
改为玻璃门 提供更多天光
室内的灯控系统
四季有别
五间客房分别叫「胭」「蓝」「黛」「绿」「翠」
每一间房的布置和色系都和名字应和
「胭」「蓝」用更衣间分隔前后厅
进拥一院枯荣
退享丛竹静幽
房间的洗手台由铜管框构而成
铜镜悬吊,时尚简洁
又具几分古意
前后中堂取名「栖」和「奕」
接待客人并休闲之用
西边的厢房是厨房
客人也能亲自下厨
中西餐均能满足
周宏松常常在院子里呆着 忙碌
和斑鸠一样过着日常
过客到门口躲雨 他把人请进屋
客人来了 他会下厨 从厦门空运海鲜
有人问他宅子的故事,他说上一整天
不觉厌烦
这个院子 像是他的孩子
而北京,已是过去,一段回忆而已
不要停留在过去
愉快或者不愉快